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,農業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。但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態環境治理還處在治存量、遏增量的關口,還需加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。為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依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》及“十四五”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有關要求,特編制本規劃。
第一章 規劃背景
“十四五”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,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關鍵時期,農業發展進入加快推進綠色轉型的新階段。
第一節 重要意義
綠色是農業的底色,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、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,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意義重大。
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。農業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必須加快貫徹新發展理念,構建節約資源、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、產業結構、生產方式、生活方式,推動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、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,為建設生態文明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良好條件。
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迫切要求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加快發展,人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,對美麗田園風光更加向往。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堅持質量興農、綠色興農,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,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、個性化的消費需求。
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。鄉村振興,生態宜居是關鍵。要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產業體系,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,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,改善農村生態環境,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,讓綠水青山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勢和驕傲,為守住綠水青山、建設美麗中國提供重要支撐。
第二節 發展基礎
“十三五”以來,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,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農業加快發展,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明顯進展。
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得到加強。耕地保護制度逐步健全,耕地質量穩步提升。農業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,水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,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.559。
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明顯。化肥農藥持續減量,連續4年實現負增長。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穩步提高,產地環境明顯改善。
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。標準化清潔化生產逐步推行,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加快實施,綠色食品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。
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逐步建立。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不斷完善,綠色發展科技創新集成逐步深入,先行先試綜合試驗平臺初步搭建,農業綠色發展正在從試驗試點轉向面上推進。
第三節 面臨挑戰
我國農業綠色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,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。
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還不深入。對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,發展農業生產與保護生態環境對立的問題仍然存在,農業生產還沒有從單純追求產量真正轉向數量質量并重上來。
農業生產方式仍然較粗放。農業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仍未根本改變,耕地用養結合還不充分,土壤退化和污染問題仍然突出,綠色技術集成創新不夠。
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還不足。農產品多而不優,品牌雜而不亮,綠色標準體系還不健全,全產業鏈綠色轉型任務繁重,還不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。
綠色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健全。綠色生態的政策激勵機制還不完善,與農業綠色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監督考核機制還不健全,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尚未形成。
第四節 發展機遇
展望“十四五”,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將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,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,美麗中國建設扎實推進,為農業綠色發展帶來難得機遇。
政策環境不斷優化。“三農”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,更多資源要素向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聚集,碳達峰、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,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支持保障體系更加健全,將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
市場空間不斷拓展。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顯現,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更加健全,綠色優質農產品消費需求不斷擴大,綠色生態建設投資帶動效應不斷釋放,將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。
科技革命不斷演進。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深入發展,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有望逐步破解,不同區域、不同類型綠色發展技術模式集成推廣,將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。
主體帶動不斷強化。綠色生產技術在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廣泛應用,面向小農戶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加快發展,綠色品種、技術、裝備和投入品逐步走進千家萬戶,將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創造有利條件。
綜上所述,“十四五”時期是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,必須抓住機遇、創新思路、完善政策、強化支撐,以堅定的決心、務實的舉措,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。
第二章 總體要求
對標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,落實中央碳達峰、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,科學謀劃農業綠色發展目標任務,加快農業全面綠色轉型升級。
第一節 指導思想
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會精神,立足新發展階段、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構建新發展格局,牢固樹立和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,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,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以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為重點,強化科技集成創新,健全激勵約束機制,完善監督管理制度,搭建先行先試平臺,推進農業資源利用集約化、投入品減量化、廢棄物資源化、產業模式生態化,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,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。
第二節 基本原則
——堅持底線思維、保護為先。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、環境質量安全底線、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,堅持節約優先、保護優先、自然恢復為主,守住農業生態安全邊界。
——堅持政府引導、市場主導。發揮政府作用,強化政策扶持。更好發揮市場作用,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,建立健全“保護者受益、使用者付費、破壞者賠償”的利益導向機制,引導農民、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綠色發展。
——堅持創新驅動、依法治理。強化科技創新在農業綠色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,加大制度供給,依法保護資源、治理環境,構建創新驅動與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。
——堅持系統觀念、統籌推進。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,正確處理農業綠色發展和資源安全、糧食安全、農民增收的關系,實現保供給、保收入、保生態的協調統一。
第三節 發展目標
到2025年,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,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基本健全,科技支撐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,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明顯進展。
——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。耕地、水等農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、利用效率顯著提高,退化耕地治理取得明顯進展,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的農業生產制度初步建立。
——產地環境質量明顯好轉。化肥、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,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明顯提高,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。
——農業生態系統明顯改善。耕地生態得到恢復,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,農田生態系統更加穩定,森林、草原、濕地等生態功能不斷增強。
——綠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。農業標準化清潔化生產加快推行,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占比明顯提升,農業生態服務功能大幅提高。
——減排固碳能力明顯增強。主要農產品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大幅降低,農業減排固碳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不斷增強,農業用能效率有效提升。
到2035年,農業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,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,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,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基本匹配,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建立,美麗宜人、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基本建成。